研究院动态
糖心vlog携手Cell Press成功召开“肥胖的分子机制与整合生理学”国际研讨会

2023年10月13-15日,糖心vlog携手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Cell Press成功举办“肥胖的分子机制与整合生理学”国际研讨会。来自全世界近20个国家的450余名代谢研究学者齐聚我校江湾校区廖凯原楼,共同讨论关于肥胖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前沿进展。

13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前举办了青年论坛,8名国内外青年学者分享了各自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青年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的李伯良研究员主持。清华大学的曾文文教授以“Sympathetic regulation of metabolism”为题,介绍了交感神经调控能量稳态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的于晓教授围绕“GPCR signaling in the islet homeostasis”,介绍了代谢物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和靶向药物研发相关成果。华东师范大学的马欣然教授作了题为“Thermal stress and beige fat plasticity”的报告,分享了局部热刺激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疗肥胖的最新成果。清华大学的胡泽平教授以“Unveiling cancer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through innovative -omics technologies”为题,介绍了多组学技术助力肿瘤代谢重塑和药物耐受的研究,以及开发痕量代谢组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清华大学 曾文文教授

山东大学 于晓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马欣然教授

清华大学 胡泽平教授

青年论坛下半场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平生研究员主持。我校的孔星星教授作了题为“DJ1 ablation exacerbates BAT whitening at thermoneutrality”的报告,讲述了DJ1敲除促进中性温度下小鼠棕色脂肪白色化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调控PGC1a蛋白稳定性两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丁秋蓉研究员以“A mitochondrial MRG15- TUFM pathway in the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为题,介绍了线粒体MRG15-TUFM调控轴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的重要功能和机制。南方科技大学的饶枫教授作了题为“Abi fatty acid-sensing E3 ligase orchestrates lipid droplet dynamics via regulating acylation-acyltransfer coupling”的报告,讲述了可感知细胞内脂肪酸浓度的E3泛素连接酶调控脂滴动态和脂代谢稳态的重要发现。最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碧晨博士以“Regulatory functions of glycogen in metabolism”为题,探讨了糖原调控机体糖代谢稳态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我校 孔星星教授

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丁秋蓉研究员

南方科技大学 饶枫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张碧晨博士

13日下午2点,研讨会正式开幕。我校副校长汪源源,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郑州大学校长李蓬院士,以及论坛组委会细胞杂志社代表Kristan van der Vos博士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我校副校长 汪源源

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郑州大学校长 李蓬院士

论坛组委会细胞杂志社代表 Kristan van der Vos博士

研讨会的第一场学术报告围绕“Lipid metabolism and storage”这一主题展开,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所黄勋研究员和美国德州大学休斯敦健康中心杨洪远教授主持。李蓬院士、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Tobias Walther教授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Mikael Rydén教授分别发表主旨演讲。李蓬院士以“Molecular mechanism of lipid droplet fusion and size control by CIDE proteins”为题,总结其实验室关于脂滴融合的系列研究成果并介绍了CIDE互作蛋白调控脂滴大小的最新进展。Tobias C. Walter教授作了题为“The phase of fat: Mechanisms and physiology of lipid storage”的演讲,详细介绍了脂肪储存的新机制和生理功能。Mikael Ryden教授以“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linking white adipose tissue to cardiometabolic disease”为题,讲述了白色脂肪组织调控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分子和细胞机理。

李蓬院士

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Tobias Walther教授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Mikael Rydén教授

此外,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Francesc Villarroya教授作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new actors of brown adipose tissue secretome in mice and humans using multiomics approach”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棕色脂肪组织新型分泌因子的成果。糖心vlog的赵同金教授围绕“Dynamic palmitoylation of STX11 regulates injury-induced fatty acid uptake to promote muscle regeneration”介绍了STX11棕榈酰化调控损伤诱导的脂肪酸吸收并促进肌肉再生的最新研究。清华大学的王一国教授围绕“A feeding-induced myokine modulates glucose homeostasis”,分享了调控葡萄糖代谢的新型肌肉分泌因子的鉴定和相关机制研究。此外,江南大学的Chang Liu博士围绕“Torularhodin remodels gut microecology to enhance lipid metabolism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mice”,讲述了 Torularhodin重塑肠道微生态促进脂代谢进而改善小鼠高胆固醇症状的研究。最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Ferdinand von Meyenn教授以“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that persists after weight loss”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减重后脂肪组织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肥胖的研究成果。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 Francesc Villarroya教授

糖心vlog 赵同金教授

清华大学 王一国教授

江南大学 Chang Liu博士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Ferdinand von Meyenn教授

14日上午,研讨会第二场学术报告以“Cross Tissue Communication in obesity and obesity related disease-ADIPOSE”为主题,由武汉大学刘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所陈雁研究员主持,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Paul Cohen教授、澳大利亚蒙纳士制药科学研究所的Mark Febbraio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遗传与发育所的John Speakman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Shingo Kajimura教授分别发表主旨演讲。Paul Cohen教授以“Brown Fat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Clinical Cohorts to Underlying Mechanisms”为题,从临床队列和机制研究两个层面介绍其团队关于棕色脂肪在人类健康和代谢性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Mark Febbraio教授作了题为“Targeting nutrient absorption to treat obesity & insulin resistance”的报告,展示其团队关于靶向营养吸收治疗肥胖和胰岛素耐受的相关研究成果。John Speakman教授围绕“Effects of low protein diets on energy homeostasis”,介绍了低蛋白饮食调控机体糖脂代谢的重要发现。Shingo Kajimura教授作了题为“How do we make heat?”的线上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关于支链氨基酸代谢调控棕色脂肪产热以外的调控新功能和机制的研究成果。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Paul Cohen教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遗传与发育所 John Speakman教授

澳大利亚蒙纳士制药科学研究所 Mark Febbraio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Shingo Kajimura教授

另外,我校肿瘤医院的Jinming Li博士以“Global landscape of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profiles of obesity-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为题,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肥胖相关结直肠癌患者中绘制肠道微生物组和代谢组图谱的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的Yueqiong Ni博士作了题为“Harnessing gut microbiota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of NAFLD”的报告,介绍其团队利用肠道微生物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评估和干预的研究成果。上海科技大学的Tiffany Horng教授围绕“Metabolic regulation of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responses”,讲述了其团队发现的线粒体蛋白质稳态在巨噬细胞调控炎性反应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我校肿瘤医院 Jinming Li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 Yueqiong Ni博士

上海科技大学 Tiffany Horng教授

14日下午,研讨会第三场学术报告以“Cross Tissue Communication in obesity and obesity related disease-Liver”为主题,由细胞杂志社Patrick Schaefer博士和南京大学陈帅教授主持。首先,德国马普代谢研究所的Jens Brüning教授作了题为“Hypothalamus-dependent control of liver metabolism”的演讲,介绍其团队关于下丘脑神经信号调控肝脏代谢,特别是饥饿状态下神经调控肝脏自噬的最新成果。之后,武汉大学的宋保亮院士以“Mechanisms of hepatic cholesterol excretion and intestinal absorption”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关于肝脏胆固醇外排和小肠吸收的研究,发现了胆汁酸在小肠和肝脏器官中具有运输胆固醇的重要功能。最后,我校中山医院的李小英教授围绕“Type 2 diabetes originates from NAFLD”,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和二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以及其团队干预上述疾病的重要临床试验成果。

德国马普代谢研究所 Jens Brüning教授

武汉大学 宋保亮院士

我校中山医院 李小英教授

15日上午,研讨会第四场学术报告以“Organelles and Signaling underlying obesity pathogenesis”为主题,探讨肥胖发病中的细胞器和信号调控网络,由海军军医大学章卫平教授和我校郭非凡教授主持。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Ana Maria Cuervo教授、厦门大学林圣彩院士、我校赵世民教授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Ana Maria Cuervo教授以“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regulating metabolic adaptation one protein at a time”为题,介绍了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通过调控蛋白降解进而维持不同条件下的代谢稳态的重要发现。林圣彩院士围绕“Tracking the path to longevity through calorie restriction”,讲述了其团队研究卡路里限制促进长寿的关键调控蛋白和相关机制的系列成果。赵世民教授作了题为 “Metabolism regulation by metabolite signal crosstalk”的报告,介绍了代谢物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参与蛋白修饰和信号传导,进而调控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 Ana Maria Cuervo教授

厦门大学 林圣彩院士

我校 赵世民教授

此外,四川大学Tao Li教授围绕“Obesity enables NLRP3 activation and induces myocardial fibrosis via hyperacetylation of HADHa”,讲述了肥胖激活NLRP3并通过乙酰化HDAHa诱发心肌纤维化的重要成果。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李旻典教授作了题为“Multi-omics reveals adipocyte AMPK-ACC signaling as a clock-modulated check-point of time-restricted feeding”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揭示脂肪细胞AMPK-ACC信号轴作为限制饮食的生物钟调控检查点的重要功能和机制。北京大学的陈晓伟教授以“Oxilipidosis at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drives NASH”为题,分享了COPII相分离调控脂代谢,以及增加饮食中金属锰离子含量抑制动脉粥状硬化的最新发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姜长涛教授以“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testinal fungal dysbiosis in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为题,展示了其团队发现肠道真菌来源的代谢物N-Formyl methionine通过HIF2a-Ceramide信号轴促进动脉粥状硬化进展的重要成果。

四川大学 Tao Li教授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李旻典教授

北京大学 陈晓伟教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姜长涛教授

15日下午,研讨会第五场学术报告以“Immune metabolism and microbiome in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为主题,探讨肥胖和代谢性疾病中的免疫代谢和微生物组,由清华大学刘志华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中心许琛琦研究员主持。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Ellen Blaak教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Jae Bum Kim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的Ana Domingos教授和剑桥大学Antonio Jose Vidal-Puig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Ellen Blaak教授以“Microbial and metabolic phenotype towards type 2 diabetes: implications for precision nutrition”为题,介绍了通过营养干预改善微肠道微生态和二型糖尿病症状的队列研究成果。Jae Bum Kim教授围绕“Adipose tissue 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their roles in energy homeostasis”,利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了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异质性,并揭示了不同细胞亚群在能量稳态中的重要功能。Ana Domingos教授作了题为“Sympathetic neuron-derived NPY protects from obesity”的报告,分享了其团队关于交感神经元分泌NPY抑制肥胖发生的重要研究成果。Antonio Jose Vidal-Puig教授作了题为“Adipose tissue expandability, lipotoxic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的报告,讲述了脂肪组织扩增、脂毒性与代谢综合症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 Ellen Blaak教授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 Jae Bum Kim教授

英国牛津大学 Ana Domingos教授

剑桥大学 Antonio Jose Vidal-Puig教授

此外,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Xiao Zhang博士以“Catecholamine-independent neural pathways drive the rapid catabolism of metabolically inert fat”为题,介绍了神经调控骨髓脂肪细胞代谢稳态的重要发现。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Dongdong Wang博士围绕“Dietary fatty acids reduce appetite and body weight through a GDF15-GFRAL signaling axis”,讲述了饮食中的脂肪酸通过GDF15-GFRAL信号轴减少食欲和体重的研究成果。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Jessica Chadwick博士以“Leptin signaling promotes axonal regeneration in th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为题,讲述了瘦素信号通路促进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再生的重要功能和机制。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Xiao Zhang博士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Dongdong Wang博士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Jessica Chadwick博士

第五场学术报告结束后,此次研讨会的组委会代表——我校李小英教授和细胞杂志社Kristan van der Vos博士分别致闭幕词,宣布研讨会圆满闭幕。

除了学术报告外,此次研讨会还设立了墙报演讲(Poster Teasers)、墙报交流(Poster Session)、编辑面对面(Meeting the editors)等交流活动。在墙报演讲环节,入选墙报的作者可以上台现场展示其研究成果并与台下观众互动。在墙报交流环节,来自海内外的140余名青年学者和学生通过墙报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与同行亲切交流,更得到领域内专家的宝贵意见。在编辑面对面环节,细胞杂志社的Kristan van der Vos博士、Patrick Schaefer博士和杨扬博士同与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就大家关心的投稿相关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总之,上述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除学术报告外的良好学术交流平台。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我校保卫处和总务处江湾校区行政楼物业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也要感谢糖心vlog的师生组成的8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正是他们分工明确、积极服务,在会场布置、会议注册、交通引导、餐饮服务等方方面面提供了贴心服务,才保证了会议的顺利举行。


                                                                  文/李福明